实力出圈!这些令人惊艳的“莱芜手造”你爱了吗?

2024-09-05 来源:新闻资讯

  莱芜是“人文沃土”,更是“手造沃土”。据统计,莱芜区非遗项目数量位居济南市各县区首位,有国家级非遗项目5项,省级非遗项目24项,市级非遗项目150项,区级非遗项目101项,拥有发展手造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吹毛断发”“削铁如泥”的盘龙刀,屡获大奖的莱芜锡雕,古朴典雅的燕子石.......这些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的莱芜手造,从悠悠岁月中走来,在新时代里重新焕发着生机与活力。

  “趁热打铁”“千锤百炼”“刚柔相济”……大小二十四道工序,只为匠心打造一把盘龙刀……

  前段时间,由莱芜区委宣传部选送的介绍莱芜古法制刀技艺的作品《火中取艺》,入选2022年第四届“第三只眼看中国·大美中华”国际短视频大赛优秀作品,让这项古老的莱芜手造再次进入大家的视野。

  盘龙刀采用古法纯手工制作,经过劈铁、烧软、锻打、夹钢、剪把、淬火等十几道工序,完全按照古法进行,每道工序都缺一不可。

  一百年来,盘龙刀一直在嬴汶大地上享有盛名,其因锋利、口薄、省力、背厚镗空、经久耐用的特点受到大众喜爱,常常供不应求。

  锡雕,是中国乃至世界一门独特的工艺,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工艺历史悠远长久,源远流长。

  莱芜锡雕,传承数百年,是莱芜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可追溯到明清时期。设计、熔料、制板、下料、裁剪、打坯、焊接、锉削、塑形、旋光、雕刻、精抛光,十二道工序,缺一不可。

  创作一件大体量的锡雕作品,从初期的构思到后来的成型,大约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每件作品会进行至少上万次的敲打。虽然时代在进步,制作流程与工艺和制作的器具都在发展,但是锡雕却没有捷径可以走。

  莱芜多福砚制作历史悠远长久,至清中期制砚工艺迈向巅峰,在3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制作技艺。直至清末,多福砚都被视为珍贵礼品,被进献皇宫或馈赠达官显贵。现如今,在故宫中珍藏的“多福砚”就是清乾隆皇帝的御用砚台。

  多福砚从采石、设计到雕刻、打磨等十几道工艺,全部由手工制作完成。根据石材特点,运用不同的雕刻技法逐步完成方多一福砚的制作,整一个完整的过程全凭经验掌握,没办法形成具体的操作规范,长期以来全靠师徒手手相传以及个人在实践中的体会与感悟。

  遵循巧借天工、简朴大方的传统制作风格,充足表现砚材特点并与传统福文化寓意有机结合,制作出的每一方多福砚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莱芜区,提起燕子石,无人不晓。经过几亿年大自然的沧桑巨变,三叶虫的遗体形成化石,形状姿态像飞翔的燕子,故而得名“燕子石”。

  燕子石制作流程与工艺讲究,制作的步骤繁琐,需要经过祛岾、塑形、装座、打蜡、包装等诸多工序,均是纯手工制作。

  一块其貌不扬的原石,经过工人的精雕细琢,被加工成精美的艺术品。燕子石工艺礼品琳琅满目,大型原石多保留原始状态制成屏风、摆件等,小型原石多加工制作而成笔筒、砚台等书房用品,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

  一套小塑刀,一把面团,一双智慧灵巧的手,一个妙趣横生的小世界就此诞生了,这便是莱芜刘家面塑。

  莱芜刘家面塑从祖辈流传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如今,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莱芜有一定影响力的民间艺术。

  刘家面塑选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面粉、糯米粉等,配以秘制防腐剂、特制防裂油、蜂蜜进行调和蒸制,通过面塑艺人的巧妙手法,捏、搓、揉、点、挑、刻、画、塑等,制作成各种色彩绚丽、风情各异的作品,既可食用又可观赏,深受大众喜爱。

  多年来,莱芜刘家面塑传承人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无论是技法还是题材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结合现代艺术理论,借鉴现代工艺,古今结合,土洋结合,使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青春。

  齐鲁干烘茶,原产于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金寨县一带,自明代初传入山东,盛行于莱芜,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其叶大,梗长,为半发酵茶,汤浓色重,具有浓烈的老火香,性温,助消化,提神,解乏,止渴。

  齐鲁干烘茶制作技艺,是从古代的茶制作技艺慢慢地发展演变而成的。它是历代茶农的智慧结晶,具有高超的、独特的技能。手工制茶工序复杂,主要有采青、萎凋、摇青、揉捻、发酵、初烘、渥堆、复烘、初级原料存放、精制、分级、足火、拉老火、装箱等。

  以齐鲁干烘茶为茶坯,与享有“莱芜姜,保健康”美誉的莱芜大姜为原料,经拼配、熏窨、烘焙等工艺科学精制而成的齐鲁干烘姜茶滋补暖胃,在寒冬时节深受人们欢迎。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