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龙“飘动”耀新年

2024-09-25 来源:新闻资讯

  在十二生肖中,龙排第五位。龙是古代神话传说中一种神异生物,能腾云驾雾、行云布雨、消灾降福,是祥瑞的标志。《说文解字》以为:“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而玉则描述夸姣、描述皎白等。从商周以来,玉龙饰件就以其吉吉祥威望的标志,成为人类追求幸福和圆满的重要祥瑞之物。在我国博物馆的许多藏品中,就有历代的玉龙饰件。

  在《礼记·聘义》中,孔子说,早年正人用玉比方美德。玉温润而有光泽,标志仁;质地细密而坚实,标志智;有棱角而不伤人,标志义……正所谓“夫昔者正人比德于玉焉”。玉,代表了一种正人精力,也是一种正人风姿,古人用玉的质量来提示标准自己的言行,甚至内心世界。

  比德于玉的观念使玉器在周朝开展迅速,《诗经》中有“圭壁既卒,宁莫我听”之句,说的是西周“中兴之主”周宣王为缓解旱情,向上天求雨,用了许多玉璧来祭祀雨神。春秋后期,吴国曾向鲁国提出举行会盟的约请,鲁国差遣孔子的弟子子贡去答复时,说到“盟,所以周信也,故心以制之,财宝以奉之”。那时候的交际,特使都要手持一件叫“璋邸射”的玉器代表国君致辞,以表达诸侯国之间协作沟通的诚意和信誉。玉在古人的心中是如此的重要,以玉为资料的龙形饰品,自然是贵族们喜欢的佩饰。

  商周时期的玉龙造型一般呈环状或半圆璜形。龙身以鳞纹、重环纹和卷云纹为主,龙纹由详细转为笼统。用处重新石器时代的图腾崇拜、商代敬事鬼神的祭祀神灵,开展成为西周等级制度的礼仪用器及正人比德于玉的装修佩玉,终究成为贵族阶层权利、位置、身份与财富的标志。故宫之中保藏的商周时期的玉龙为数不少,比方商代小型玉质刻刀、战国时期的青玉龙和玉龙纹璜等。

  小型玉质刻刀多见于商代饰品,均是在尾部雕琢出刀刃,而刀柄则是各类动物的造型。比方兽形、龙形、鱼形、蝉形、虎形等,大多有穿孔可系挂,使之成为可钦可用、漂亮有用的玉饰品。故宫中保藏的商代玉质刻刀为白玉质地,但已沁为黄褐色。有意思的是,这件刻刀的外形并非完全是龙,与虎也比较类似,但头上却有蘑菇状的角,所以被以为是龙虎的结合体。

  龙纹玉璜是西周常见的佩饰,多以组佩的方式呈现,在我国的陕西、山西、山东等区域多有出土。故宫保藏的龙纹玉璜玉为青色,泛淡黄色。器呈半环形片状。首要运用斜坡刀法雕琢,双面纹饰相同,有龙、凤等纹饰。两头不完好似有戟牙,有穿孔,用于系佩。

  作为一种佩带饰物,玉璜并非在西周才呈现。在古代,玉璜与玉琮、玉璧、玉圭、玉璋、玉琥等,都是“六器礼六合四方”的玉礼器。《周礼》一书称“以玉作六器,以礼六合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六器之中的玉璜、玉琮、玉璧、玉圭等四种玉器,前史最悠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呈现。到了战国时期,玉璜仍较为盛行,造型首要为长弧形或半璧形,多为双龙首、双鱼首等,双面雕琢云纹、涡纹等纹饰。故宫中保藏有一件战国时期的玉龙纹璜,玉为白色,通体褐色浸斑,外表有较强的玻璃光。器呈片状、跨栏形。运用阴刻等技法进行雕琢,双面纹饰相同,琢双龙首。

  故宫之中还保藏有一件战国时期的青玉龙,玉色偏绿,内含褐色、墨色斑驳及絮斑。这个饰品作扁平龙形,龙身曲折,阴线勾勒概括,龙身钻一孔以供系挂。这件青玉龙是战国时期典型的玉龙造型,但原料不精,碾琢粗糙,应是对比生前玉组佩制造的、专门用于随葬的玉组佩的一部分。

  “龙,东方之兽也,皇帝圣仁,故仁德观”,龙纹及龙的气势和神韵为汉代玉文明增添了异彩。龙纹是汉代玉器中运用较多的纹样,且汉代玉龙造型美丽,生气勃勃,已从红山文明那种简略的团形龙,开展到了有角、有尾、四肢完全、与后世相差无几的神龙了,是我国前史上最具精力、最具魅力的玉龙。

  故宫保藏的汉代玉夔龙蚕纹璧直径有25.5厘米,玉色偏绿,双面雕琢,以夔龙纹、蚕纹各一周为主题纹样,间以窄条绹纹,这种兽面装修在战国时期已然显现。从战国开端,在楚文明范围内,呈现了很多运用墨斑碧玉制造的玉璧、玉龙等。这些玉器器形相对较大,碾琢草率,汉代更为多见。

  值得一提的是,到了汉代,书写用具呈现了新品种,现在已发现的汉代文房玉器有砚滴、笔屏等。比方故宫保藏的汉代玉龙螭纹洗,其玉料为青色,圆形,内膛很浅,可贮水。口沿宽而平,两边横出片状柄,左边柄饰龙、螭,螭头似虎而有角,身自云水中消失,龙隐于螭后,仅露头,头形似熊。右侧柄装修一长身龙,独角,身亦隐于云水中。

  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曾出土了一件玉龙佩,现保藏在徐州博物馆。这件玉龙佩比一个巴掌略大,以新疆和田白玉雕琢而成,玉质温润,造型为单体龙,身体呈“S”形,流通而淳厚。它共同的S形规划,看似简略,却是十分复杂的工艺。它俯首曲颈,给人一种蓄势待发的感觉。张口露齿,爪利足健,既有微弱的气势,又有灵敏潇洒的灵性。圆睁的双目,飘动的龙须,高翘的龙角,曲折的身姿,曲折的龙尾,寓静于动,绘声绘色,把玉龙深渊蛰伏时的意蕴刻画得酣畅淋漓。小小的玉龙充溢着力气与气势,似乎行将一飞冲天,雄壮古拙的阳刚之气呼之欲出,足够表现出大汉玉雕的高明技艺和共同的艺术魅力。

  武汉博物馆中保藏有唐代的白玉龙纹佩,选用纯白玉雕琢而成。唐代玉龙造型的特色是各肢体、器官已完好、丰厚。这件白玉龙纹佩雕工精巧,富于幻想,在汲取线剖和圆雕技能的基础上,选用雕琢艺术,取得了巨大成功,是唐代玉龙装修艺术的上乘之作。其造型粗大健壮刚健,威武雄壮。龙首居中,头部微昂,嘴角深大,唇口上翘;颈后毛发向后飘浮,充溢力气;龙身满饰鳞纹,背鳍摆放严密,腹部蛇腹纹细密均匀,绮丽而精美;前腿与身关节处有翼,腿部关节处有毛,爪为三趾,蛇形尾穿过一后腿呈S形曲折,龙尾与一条后腿彼此环绕,形状生动风趣,充溢生命的生机和皇族的威严。

  宋代玉器上的龙纹大体沿用唐代风格,但与唐代龙纹的威武、粗暴且赋有动感不同,宋代龙纹大多强健娟秀,姿势美丽,动中有静,图画感较强。比方国家博物馆中保藏的宋代云龙佩,龙身向上高高翻卷与前爪构成环形,间以寥寥数刀刻云纹衔接。通体鳞纹,爪部雕琢有细密的锯齿纹,张口吐舌,上唇上卷,眼为长菱形,角及长鬣向后飞扬。

  宋、辽时期,龙的形象较为丰厚,有升龙、行龙、坐龙,各具神态,且多穿行于云海之间。辽代文物曾有一件玉坐龙,但为片雕,且较小。故宫保藏的元代白玉龙柄魁在外壁通体浮雕有两条呈跋涉状况中的龙,龙身细长无鳞,皆四爪打开,呈车轮状。一侧以龙首作柄,龙张口吐舌,上下唇皆外翻。这种玉器造型来源于汉代的魁,原为盛羹的器物,以单柄外向的龙首为首要形制特色。龙为最高等级的神兽,契合“魁”字中“首、大”的含义。

  元代的青玉莲托蹲龙高13厘米,坐龙居于莲花座之上,龙俯首,一爪抓握火焰珠。双角,端倪细长,向后延伸。背起脊,关节处阴刻后扬之肘毛。刀法刚毅、粗暴,透雕处留下显着的掏挖痕迹。

  明代宫殿玉雕仍保存有宋元遗风,但龙爪以四爪五爪居多。比方故宫保藏的明代白玉蟠龙环佩,以蟠龙为环状,龙双角,龙发向后及左右两边漂动,发丝细而规整。龙首须眉上挑,左右长须,龇牙咧嘴。龙身盘卷,五爪,秃尾,四周旋绕卷草云纹。这件环佩龙纹饰威严苍劲,其镂雕工艺亦有宋元遗风,为明前期宫殿玉雕的代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