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博体育官网网址

苏联全盛时期的主力维克托Victor(671)级攻击核潜艇

2023-12-13 来源:安博体育官网网址

  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苏联海军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45岁的海军大将戈尔什科夫接替库兹涅佐夫出任海军司令。戈尔什科夫虽然很尊重赫鲁晓夫,但他对海军的发展显然更具战略思想,主张建立强大海军。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中,以潜艇为主要手段的苏联海军办法不多,在美国海军压倒性优势面前,只得灰溜溜撒出导弹。2年后赫鲁晓夫下台,戈尔什科夫元帅运筹帷幄,苏联海军进入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时期。60年代,刚刚起跑的苏联海军建造了大量水面舰艇,但发展的重点依然是潜艇,特别是第二代核潜艇,核心型号包括3种:C级(670)巡航导弹核潜艇(SSGN)、V级(671)攻击核潜艇(SSN)和Y级(667)弹道导弹核潜艇(SSBN)。本文介绍的正是V级(671)攻击核潜艇。

  苏联核潜艇部队规模庞大,型号众多,以V级(苏联代号671)、阿库拉级(971)为代表的多用途攻击核潜艇主要是为了在水下与美欧核潜艇抗衡。671型是前苏联攻击核潜艇中的第二代,是苏联全盛时期的主力,也是90年代俄海军核潜艇部队的主力(特别是V-Ⅲ型),共建造了48艘,分属于北方舰队和太平洋舰队。北约将其称为Victor-class,翻译为“维克托”级,简称V级。由于一直在升级,V级共有7个细分型号,但不管是苏联,还是北约,均将其划分为3大型号:苏联称为671、671RT、671RTM;北约称为V-Ⅰ、V-Ⅱ和V-Ⅲ。

  本文为了简便,统称为V级,括号内可能会以671等苏联型号备注。苏联还给三种潜艇起了绰号,分别是“梅花鲈”、“大西洋鲑”、“白斑狗鱼”。说到这里,小编想多提一句,苏联人眼中的“阿库拉”(AKULA,俄文译为鲨鱼)并非971型攻击核潜艇,971型的“阿库拉”是西方人给起的,苏联人心中的“阿库拉”则是大名鼎鼎的“台风”级战略核潜艇(941型)。回到正题,V级3种型号在潜深(400米)、人员、动力(核反应堆)、声呐、电子设备等方面基本相同,但在细节上还有些区别:

  V-Ⅰ型是V级最初的型号,是专为执行反潜、反舰任务而设计的,是前苏联第一艘采用水滴线形和新型核反应堆的潜艇,并且是前苏联首次在外壳体敷设60毫米厚消声瓦的核潜艇。V-Ⅰ型首艇1965年开工,到1974年共建15艘,已全部退役,有一艘艇曾于1985年在为反应堆更换燃料时发生意外事故。V-Ⅰ型潜艇长94米,宽10.5米,吃水7.3米;水上排水量3500吨,水下排水量4700吨;水上航速18节,水下航速32节。为增加航速,其动力装置采用了2座压水反应堆、2台蒸汽轮机。首艇K-38号试航过程中,曾创下34.5节的世界最高纪录。艇上的主要攻击武器是6具533毫米艏鱼雷发射管,可发射总数为18枚的SS-N-15反潜导弹(部分潜艇)和53型鱼雷(如常见的53-65K,其中53是口径,65是西方认为其服役的年份)。

  V-Ⅱ型潜艇是V-Ⅰ型的改进型,从1972年-1978年共建有7艘,现已全部退役,两型艇最大的区别是,V-Ⅱ型为增大鱼雷和导弹的储存空间,艇长增加到103米,水下排水量也因此增加到5120吨。为使潜艇能发射威力更大的SS-N-16反潜导弹和650毫米口径鱼雷,V-Ⅱ型将艇首鱼雷管中的4具改装为650毫米鱼雷管。V-Ⅱ型潜艇还降低了噪音,并首次在原有惯性导航系统的基础上加装了卫星导航系统,提高了潜艇定位精度,同时也使艇上武器能更为准确地攻击目标。

  V-Ⅲ型潜艇则在V-Ⅱ型的基础上,逐渐增强了进攻能力并降低了噪声水平。加装了SS-N-21潜射巡航导弹,该导弹从533毫米鱼雷管发射,射程可达3000千米。除在艇壳外敷设消声瓦外,V-Ⅲ型还综合采取了其他降噪措施,使其噪声水平从V-Ⅰ型的160分贝降为130分贝,达到美国“洛杉矶”级潜艇噪声水平的上限。1976-1992年,V- Ⅲ型共生产26艘,由于进行了多项改装,其长度和水下排水量分别进一步增至107米和6280吨。

  1967年V-Ⅰ级核潜艇首艇K-38号服役,该艇在列宁格勒海军部造船厂建造,其余14艘也于1974年前在这里完工。

  1971年,第1艘经过改进的V-Ⅱ型潜艇在高尔基造船厂(112)开工,与C-Ⅱ级轮流建造,V-Ⅱ型潜艇的产量为4艘(4艘外还有1艘停工拆解);1975年,3艘V-Ⅱ型潜艇在列宁格勒海军部造船厂开工,这里刚刚完成了V-Ⅰ级潜艇的建造任务。

  1977年,第一艘V-Ⅲ级潜艇在列宁格勒194造船厂下水;1978年,完成D1级核潜艇生产任务的共青城199造船厂也开始以每年2艘的速度建造V-Ⅲ级;1978-1992年,两家船厂共生产了26艘VIII级潜艇(另有1艘停工拆解)。

  军迷都知道,苏联攻击核潜艇的巅峰之作是971型“阿库拉”级,但与971型同时量产的还有671RTM型,可见苏联海军对V-Ⅲ型核潜艇的性能和使用都是非常满意的。V-Ⅱ型定型后,孔雀石设计局组成了一支由G.N.车尼什耶夫总设计师(1984年后改为R.A.少玛科夫)直接领导的精干队伍,研制更先进的671RTM级核潜艇,苏联代号“白斑狗鱼”。车尼什耶夫因成功设计671型核潜艇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完成671RT型潜艇后,他再次获得嘉奖。从外观看,该型潜艇与V-Ⅱ最大的不同在于尾部的拖曳声纳整流罩和双4叶共轴反转螺旋桨(据说可降低10分贝);但更多的变化在于内部,特别是静音性能。

  1973年11月,苏联海军总司令部和造船工业部联合批准了新型核潜艇V-Ⅲ(671RTM)型的设计的具体方案;为不耽误进度,1974年7月,V-Ⅲ首艇K-254号在声呐、战斗信息管理系统和导航系统还未完成的情况下开工建造。V-Ⅲ的生产任务由列宁格勒第194造船厂(苏达米赫船厂)和共青城(位于远东阿穆尔河畔)第199船厂负责;两家船厂各自造了13艘,共26艘,V-Ⅲ是“维克托”家族建造最多的一级。首艇K-524号于1977年7月31日下水,1978年的2月17日服役,末艇K-448号1993年2月15日郑重进入俄罗斯海军服役。

  不仅产量较大,V-Ⅲ(671RTM)性能也有较大提升,堪比“洛杉矶”级早期型号,属于前苏联“二代半”攻击核潜艇。V-Ⅲ型核潜艇性能数据如下:

  艇长107.1米、宽10.8米、吃水7.6米;水面排水量4850吨,水下排水量6280吨;

  动力装置为2座VM-4P压水核反应堆、1台OK-300型汽轮机(总功率31000马力)、2台DG-200型柴油发电机、2台OK-2型涡轮发电机(5440马力),水面航速18节,水下航速30节(略低于V-Ⅱ型);电池2组112块426-II型;

  注:当时苏联有3家潜艇设计局:老资格的第18中央设计局(红宝石),1948年新建的143特种设计局(孔雀石)和1953年新建的第112特种设计局(天青石)。“孔雀石”在1977年经历了合并,与上述第143特种设计局合并的是第16中央设计局(波浪),它位于圣彼得堡,即过去的列宁格勒;“天青石”地处伏尔加河畔的下诺沃戈罗德市,过去被称为高尔基市。列宁格勒的苏达米赫船厂(第194造船厂)拥有悠久的历史,建造核潜艇的经验很丰富,与孔雀石设计局同在列宁格勒,便于得到该局的指导和帮助,较共青城的第199船厂技高一筹,但其实阿穆尔河畔的造船厂也是了得!

  指挥围壳上所有设备都能完全收入艇内(有盖);V-Ⅰ级K-306艇指挥围壳被放置在公园,成为了纪念碑

  V-Ⅲ(671RTM)型潜艇在提高隐身性方面下了许多功夫,比如主减速箱体安装在减振支架上,蒸汽发生器安装在两级减振浮筏上,别的设备也与壳体都进行了隔离;比如在非耐压壳体铺设消声瓦,指挥围壳上所有设备都能完全收入艇内(有盖),艇体表面的排水孔也降低到最少,不需要时可以关闭;为降低被磁异探测仪发现的可能性,该艇也是苏联第一种使用低磁钢建造非耐压壳体、指挥塔围壳、艇尾垂直舵和水平舵的潜艇,潜艇还装有消磁装置。虽然水下排水量增加不少,V-Ⅲ的噪音比V-Ⅱ还低了10分贝,约130-135分贝,与美国“鲟鱼”级类似。

  虽然70年代苏联潜艇技术取得很大进步,但在美国眼里,这并不足以解释苏联潜艇为何猛然安静下来。美国果然在1985年揪出了一个名叫约翰·安东尼·沃克的间谍。他在海军从事通讯联络工作,20年中,沃克全家老小齐上阵,为克格勃提供了大量情报,其中不少是关于核潜艇侦测与隐身。于是V-Ⅲ(671RTM)在西方还被称为“沃克”级,因为它融合了很多西方潜艇技术,不少是通过“沃克间谍网”流向前苏联。

  671RTM(左)与971型核潜艇并排停放,V-Ⅲ的很多设计特点在阿库拉级得到了延续

  钛合金。追求航行速度、下潜深度是当时的特点,前苏联也在尝试用钛合金建造潜艇耐压艇体。钛合金价格高昂、加工复杂,即便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也难以承受,所以大批量生产的V-Ⅲ(671RTM)型潜艇使用的是AK-29高强度合金钢建造耐压壳体,钢板厚度35毫米,屈服强度为10千克/平方厘米。但后来的材料表明,该艇还是应用了不少钛合金,如控制舵面,该艇还是苏联第一种用钛合金制造各种高压管路的潜艇。

  V级天生没有塞拉级金贵,钛合金艇体和1000米下潜深度在潜艇界都是土豪级存在

  双壳体、小分舱。V-Ⅲ(671RTM)型延续了苏联双壳体潜艇的传统,拥有大储备浮力、小分舱的特点,耐压壳体被分为8个水密隔舱(V-Ⅰ为7个、V-Ⅱ增加至8个),分别为:第1舱,鱼雷舱;第2舱,军官住舱、会议室及残渣抛出装置;第3舱,中央指挥舱,有中央指挥部位、辅机及粮库;第4舱,反应堆舱;第5舱,透平舱,有透平机组、制淡水机及动力装置站:第6舱,辅机及变流机舱,有空压机、蒸汽喷射制冷装置和变流机组;第7舱,生活舱,有柴油发电机;第8舱,推进电机、舵机传动装置、厨房、化学部位。

  为破解双壳体潜艇内部空间小的问题,除艇尾外,耐压壳体均采用外肋骨,给艇内让出空间用于布置设备。主压载水舱都采用通海阀形式。采用了十字形尾翼,尾升降舵中设有大舵和小舵(可见图6),小舵供高速时使用。60年代苏联海军还缺少水下高速航行的经验,潜艇水下高速航行时,哪怕是操很小的舵角,潜艇也会有较大的反应,操纵上不得不谨慎。

  1965年,苏联潜艇装备了新一代主/被动声自导鱼雷SET-65 ,这是一种反潜鱼雷,口径为533毫米,银锌蓄电池(以前是铅酸电池)驱动,最高航速40节,最大航程16千米,声自导作用距离达800米。

  1969年,苏联潜艇装备了第一代线导+主/被动联合声自导反潜鱼雷TEST-68,航速29节,航深200米,该雷也装备在V级(671)潜艇上。

  上图:53-65K鱼雷随基洛级潜艇出口到许多国家;下图:“暴风”高速鱼雷

  1969年,苏联列装了经典的53-65K鱼雷,这是一种尾流自导反舰鱼雷,最大速度45节,射程20千米。

  1971年,新一代潜艇用反潜鱼雷TEST-71装备V-Ⅱ与V-Ⅲ型核潜艇,这种鱼雷同样使用了线导+主/被动联合声自导,口径为650毫米,长7.9米,重1.75吨,最高航速40节,航程15千米,作战深度超过400米,可以有效对付美国“鲟鱼”级、“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

  2013年首尔国际航空展上,韩国国防研究院公布的韩国超空泡鱼雷测试镜头,感受一下速度

  1973年,苏联海军装备了65-73型鱼雷,鱼雷口径650毫米,这是一种使用过氧化氢的燃气涡轮直航鱼雷,可装核弹头。1976年,该雷安装了尾流导引头,成为经典的65-76型鱼雷。实战中两型鱼雷最大射程均接近50千米,65-76型为双速制(低速30、高速50节),如全程使用低速射程可达100千米(仅限理论)。

  1977年,最令美国人头痛的“暴风”高速鱼雷交付使用,这是一种使用固体火箭发动机推进的超空泡鱼雷,无制导系统,采用直航攻击,航速高达200节(效果见上图),射程约15千米(9英里)。有资料称其跑完最大射程只需30秒,也就是说敌方声呐从听到火箭引擎启动到爆炸只有半分钟。

  “暴风”属于传统直航鱼雷,苏联海军并不奢望它能命中目标,但只要在目标附近爆炸,巨大的威力足以破坏敌方潜艇设备、大轴密封,导致潜艇进水、设备失效,受到干扰,甚至退出战斗。它可以携带核战斗部,但威胁范围超过最大射程15千米,属于自杀式攻击。西方军迷认为它其实是一种防御性武器,在发现被偷袭或即将被攻击时,朝目标大概方向射出一枚“暴风”鱼雷,半分钟内就会爆炸,既可以破坏敌人的节奏,又能为己方计算射击诸元、发射真正的反潜鱼雷赢得时间。如今,超空泡鱼雷已不再神秘,韩国、伊朗均有此类装备出现。

  除了鱼雷外,V-Ⅱ与V-Ⅲ型还装备了反潜导弹与潜射巡航导弹,且都能够正常的使用核战斗部。直到1989年,美苏签署军控协议,协定撤掉攻击核潜艇上的战术核武器,美方才消除了心腹大患。

  SS-N-15和SS-N-16A/B是前苏联分别在1969年和1979年装备的两款反潜导弹,最大射程40(也有说50)和120公里。与美制“萨布洛克”一样,采用了水下鱼雷发射管发射、出水、飞行、入水攻击的方案,攻击速度较传统鱼雷更快。SS-N-15苏联编号RPK-2,绰号“暴风雪”,口径533毫米,弹长8.2米,发射深度50-60米,战斗部为轻型反潜鱼雷或核深弹。SS-N-16A/B苏联编号RPK-6,绰号“瀑布”,是在SS-N-15基础上研制,A/B型分别从533/650毫米鱼雷发射管发射,战斗部同样为轻型反潜鱼雷或核深弹。两款导弹均可由水面舰艇使用重型鱼雷发射管发射,俄罗斯“无畏”II型反潜舰就放弃了SS-N-14,使用鱼雷发射管发射“瀑布”导弹。

  1984年,类似“战斧”的RK-55(北约代号SS-N-21)潜射巡航导弹交付海军,RK-55利用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发射,导弹全长8.09米,弹重1.7吨,飞行速度0.7马赫,最大航程3000千米,可携带10万吨TNT当量的核战斗部。

  V级核潜艇水下暗战的故事有很多,篇幅所限,本文小编只讲一个。1987年春天,当戈尔巴乔夫与里根计划在冰岛举行军事谈判时,苏联海军使用V-Ⅲ(671RTM)级攻击核潜艇与北约反潜力量玩起了猫鼠游戏,行动代号“直捣心房”(ATRINA)。苏联海军使用了k -119、k -255、k -224、k -298和k -524号5艘V级核潜艇,后4艘为新型的V-Ⅲ级。他们的目的是试探并突破北约的法罗-冰岛防线,显示对美国东海岸的威胁,争取谈判主动。

  1983年10月31日,苏联VⅢ核潜艇K324号螺旋桨被拖曳声呐缠住,美舰重重包围也未讨回这份大礼

  起初5艘潜艇沿着挪威和瑞典海岸航行时,以及通过冰岛与英国之间海域时(布设有SOSUS海底水听阵列),都被北约发现。北约还发现第5艘潜艇明显比其他4艘更为安静,可能是建造、维护保养更精心。但在5艘潜艇进入大西洋后突然消失了!当时的苏联指挥官在多年后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表示,他批准使用了水声对抗措施--自航式声诱饵。北约最初在地中海入海口寻找苏联潜艇,实际上,苏联潜艇奔向了美国东海岸,他们的目标是佛罗里达半岛以东的马尾藻海,那里是苏联分析的美国战略核潜艇的发射阵地。

  相比于热带海域,苏联潜艇更适合在寒冷地区活动,北极一直是苏联潜艇的大本营之一

  慌了神的美国海军动员了所有力量,包括3艘航母和6艘潜艇,直到第8天才发现了苏联潜艇的踪迹,若在战时,苏联潜艇恐怕早已达成目标、踏上归途。低纬度地区海水温度高达28度,这让原本混迹于高纬度地区的V级核潜艇水土不服,舱内气温超过40度,艇员被迫关闭了所有能关的设备。其实早在1974年的远航中,V级潜艇就暴露出空调功率不足、艇内温度过高的问题,苏联海军总司令戈尔什科夫元帅曾下令通过国营外贸易公司进口先进的空调系统,此后几乎所有的核潜艇和水面作战舰艇都采用了日本东芝公司的空调系统(注意东芝!老客户啊)。看来这样的一个问题并未解决,同情一下活跃在中东、东南亚的苏联潜艇兵。

  在苏联庞大且复杂的核潜艇家族中,“维克托”级是低调的:它没有阿尔法销魂的外形、超高的航速,也没有“塞拉”级高昂的身价(钛合金,最大潜深1000米),更没有“奥斯卡”级一次齐射消灭一个航母编队的魄力。但它在低调中完成了苏联核潜艇建造与使用的多个第一,性能可圈可点,可靠性更是空前提高(反应堆基本没出幺蛾子,这对于苏联核潜艇很不容易)。V级能够说是承前启后、逐渐完备的一代核潜艇,推动了苏联潜艇工业的进步,也为苏联潜艇部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战斗力。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