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地球密码③——你好三叶虫
在山东省的泰安、莱芜一带,盛产一种自带浮雕效果的石头,无需多加雕饰就能成为天然的陈设艺术品。
其石体本身多呈深绿、浅绿色,但石头表面遍布杂错的凸起,形成天然的纹理。这些凸起形似飞燕,状若翔蝠,须翅翎羽皆生动逼线厘米大小,故当地人直接称他们为“燕子石”或者“蝙蝠石”。
可是看这大小,似乎也没有身形如此之小的燕子或蝙蝠了吧。其实,我们只猜对了一半,这些杂乱的凸起确实是化石,只不过啊,它们不是燕子或者蝙蝠的化石,而是一种远古动物的遗体碎片化石。
这种动物生活在距今5.6亿年前的寒武纪,可以算得上是寒武纪最有代表性的物种了。
其实呢都不是,只是因古生物学家在研究化石形态时发现它们的身体从纵横两方面来看都可以分成三部分:
纵向上分为头部、胸部和尾部,横向上分为中轴及其两边的侧叶部分。故给它们起名为“三叶虫”。
可以说是赢在了起跑线上。而这位选手的爆发力和耐力也十分惊人,不但演化出了极高的多样性,而且在早期地球的海洋里游弋了
2亿多年。它们有的在浅海底栖爬行或以半游泳生活,还有一些在远洋中游泳或远洋中随海流漂浮生活。
头部、胸部和尾部三部分,胸部由若干胸节组成,形状不一,成虫2~40节。中间部分为中轴,两侧称为肋部。肋部可具边缘,边缘上亦常有边缘刺。背部为坚硬的外壳,可以算得上是它们的“盔甲”。
有的三叶虫喜欢在泥沙中钻来钻去,所以它们的头部结构坚硬,前缘像一把扁铲,便于挖掘泥沙;有的三叶虫在松软或淤泥海底爬行,为避免自己不小心陷入淤泥中,所以它们的肋刺和尾刺都很发达;还有一些喜欢在水中游泳,所以全身都长满了密密麻麻的长刺,这些刺对他们来说是游泳的强力推进器。
同时,这些刺更是他们保护自身的有力武器,想想在那个各类远古生物竞争如此激烈的海洋中,如果不好好增强自己的游泳逃命能力和御敌的武器,又怎么可成为寒武纪古生物的代表呢。
说到御敌能力,不得已提一下,别看三叶虫披着坚硬的盔甲,有的还带着镰刀一样锋利的“头盔”,看起来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但其实啊,它们可是个十足的“怂货”。
它们没多少进攻手段,靠消极的防御保护自身。除了身上的长刺之外,有的三叶虫还有特殊的小技能,遇到危险时,他们能够把自己的身体团成一个球状,像我们大家常常见到的西瓜虫一样。
这样一来,就只把坚硬的外壳留给了敌人,而把柔软的腹部器官保护起来,让它的天敌们无从下嘴。
三叶虫还是科学家们最先发现拥有眼睛结构的物种之一。眼睛对于它们来说是一个无比重要的器官,一方面能够帮助它们捕获食物,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它们及时有效地发现身边的危险。
15000个多边形透镜体,这说明它们视力是360度全视觉,比我们人类可厉害多啦。这样任何微小的动静都会触发它们警惕,从而保护自身。所以我们大家可以看出,要想在这样一个世界上顽强地生存下去,不多具备点技能可是万万不行的。
可即便是如此顽强的三叶虫,从寒武纪开始一直人丁兴旺,经历了数次大大小小的灭绝事件依然坚守阵地,但仍旧在
3亿多年后的二叠纪末遭到了“灭门之灾”,没能留下任何后代。很遗憾现在的我们再也不能一睹他们当年在海洋中神气的风姿,只能靠他们埋藏在地下形态各异的化石来想象它们曾经的生活。
然而更加另我们感到遗憾的是,三叶虫的化石只有极少数能够得以完整的保存,因为他们的腹部节肢极难保存,就算侥幸得以完整的保存,也难逃常年累月的挤压、变形、磨损、风化,不复当年风采。
所以我们开篇提到的“燕子石”,实际上的意思就是大量三叶虫化石碎片的堆积,而那一个个形似飞燕的凸起,实际上就是三叶虫的尾甲!
当然啦,虽然三叶虫已经灭绝,但不管怎么说人家也是曾经盛极一时的古生物,所以三叶虫化石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找到的。
不过,要准确的判断出三叶虫产出的地层,除了地质锤之外,你还需要一个地质学家。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