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12】燕山深处寻访石头的“回忆”

2024-07-12 来源:行业新闻

  石头高8.7米、方圆78平方米,孤零零立在白河滩上。东边是衔接北京与内蒙古的望云古道,独石口城在路东。这儿是元大都到上都最捷近的线路,不少文人墨客曾行为吟咏;这儿是明长城纬度最高的关口,它的失守使明英宗在土木堡被断归途;这儿是清代独石口理事同知厅治所,时与张家口并称。

  当今独石口是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的一个镇,自不能再与张家口混为一谈。但先有独石口,后有张家口。张家口得名于明,而独石见于记载比其早800多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说,白河从塞外来,通过独石,向南直到今北京顺义。

  白河从大漠越燕山流到北京小平原,河谷构成的天然通道,千百年来见证了草原与华夏间的激动与冷酷、降服与抵挡……

  韶光如河滩的风倏忽往来不断,草木衰枯,人事代谢,有人将文字刻在石头上,留下往昔的含糊回忆。赤城县博物馆馆长李沐心介绍说,赤城县已知直接以文字符号记载史事的碑碣石刻达227通(处),至今尚存172通(处),少量在县博物馆,大部涣散落在村庄山野之中。

  昔人已“腾空放手乘风去,回忆人世不再来”,今人还可在白河滨、燕山里,从这些留存前史“回忆”的石头上,寻找来自悠远时空的消息,感触年月从前的茂盛与荒芜。

  出居庸关,沿京藏高速转京礼高速再改239国道,一路向北,两个来小时车程,便可看到独石。

  独石周边有简易围栏,听说夏日有个老太太值守,收点门票钱。寻访时是冬季,白叟不来,翻开柴门可进。石身掩映在荒草枯木中,暴露部分岩体。西侧岩壁下部有摩崖石刻,虽经风雨剥蚀,仍能暴露凿剔出的双阴线米,中刻四个字“一石飞来”,行楷书,双钩摹刻,每个字约半米见方,其间“石”字为异体,有点像“庆”,看不到落款。

  “一石飞来”的上方,有“突兀”“孤秀”两处刻字,字比“一石飞来”大些,有上下款但含糊不辨。

  白河两边山峦起伏,但独石四周仅仅河滩,郦道元说它孤零零立在平地,周边没有山峦可依靠。说其“飞来”不无道理,古人也叫它“星石”,以为来自天外。元人陈孚《独石》诗云:“何载天星堕绿苔,千寻忽作铁崔嵬。风沙道上人谁识,曾见露台雁荡来。”陈孚是浙江临海人,临海在露台山和雁荡山之间,两山均以奇石出名,古道遇巨石,触动南边游子乡愁。

  赤城县融媒体中心主任明晓东对当地人文地理颇有研讨,他说,现察以为独石并非陨石,其构成与火山喷射有关,是飞来的火山石。据《赤城县志》记载,侏罗纪时,当地火山活动甚是激烈。独石构成年代想来很悠远了,到郦道元最早记叙时,已不知过去了多少时刻。

  石头留下人类最早印迹。赤城境内发现过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县博物馆有专柜展现出土的石器,有石斧、石镰、石镢等。这些石头被人加工过,加工者是谁?没有文字,无从得知。

  赤城最早的故事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清代修《畿辅通志》中说赤城是蚩尤的国都,原称蚩城。这属传说,尚不可考。

  独石口有考古发现支撑的故事,始自战国。这儿出土过随葬陶制礼器,属战国时期燕国文物。白河河谷是燕国与游牧民族东胡争战通道,《史记·匈奴列传》载,燕将秦开曾在东胡为质,获得他们的信赖,后率兵打败东胡。陪荆轲刺秦的秦舞阳是秦开之孙,惋惜没承继祖父的胆量。秦灭燕,独石口一带属上谷郡。

  燕国曾建长城挡东胡,从独石口东延到辽东。赤城旧志称:“我地本北界一泥丸,因燕筑长城而时闻雄姿英才之声。”从秦汉到隋唐,独石口邻近是游牧民族和华夏政权相争的中心地带。千年烽烟起散,几度村歌响落,你方唱罢我上台,总之年月留不住,只要这飞来石,仍旧突兀,仍旧孤秀。

  独石口镇以南是云州乡,此云州也称望云。望云之名有上千年了,有个电视剧叫《燕云台》,剧情与这儿有关。

  剧中唐嫣饰辽代萧太后萧绰,经超饰萧绰老公辽景宗耶律贤,窦骁饰辽重臣韩德让。望云一带是耶律贤未登基前的居住地,他继位后设为望云县,时刻是保宁元年(公元969年)。

  《我国前史地图集》中,辽望云县县址标在白河以西。当地考古发现标明,辽望云县遗址在白河以东,今云州乡政府地点地东边,北沙沟村正西1000米处,面积500多亩,出土过不少辽代文物。白河西边是明代建的云州堡遗址。

  今独石口及云州在五代时属燕云十六州,石敬瑭凭借契丹(辽)军力树立后晋,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由此华夏政权失掉燕山天然屏障,只好在华北平原上今雄安一带设防。

  《燕云台》从辽人视角看宋辽之争,宋克复燕云十六州的前功尽弃,表述为韩德让捍卫幽州最终一分钟被萧绰挽救,这让习惯于听杨家将故事的人感觉奇怪,不过从民族融合的大前史视点看,也应承受。

  辽对宋占优势,但如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中所说,游牧民族进入华夏后,会面对来自草原深处新游牧民族的应战,且处于晦气方位。金替代了辽,后又被蒙古人替代。

  金在不少方面都承继了辽的遗产,比方仍设望云县,比方也有一个年叫喊大安,这给赤城带来一个千年困惑。

  赤城现存最早的文字刻石来自金代,但也或许来自辽代。因为一块望云县界碑铭石,落款时刻是“大安二年”,辽有大安二年(公元1086年),金也有大安二年(公元1210年)。

  望云县界碑为汉字,上书:“望云县界碑,北至望云县弍拾里,南至龙门县柒拾里。大安弍年柒日。”碑高186厘米,立在云州乡观门口村西灵真观遗址碑林中,为阴刻楷书,笔迹明晰,但现无法确认是辽人仍是金人所刻。

  辽大安二年之后35年,辽天祚帝在山西应州邻近被金军抓获,完毕了契丹人在华夏的控制。金大安二年之后22年,金哀宗在蒙古军攻破河南蔡州时自缢,金亡。

  入主华夏后,蒙古人在草原保存上都,在北京建起大都,皇帝及文武百官奔波于两都之间,有4条路途。李孝聪《我国区域前史地理》“‘草原之路’及其过客”一节中说:“‘驿路’,又称独石道,是元大都与上都间最重要的交通干线。”这条路大致是京藏高速转239国道,经独石道到正蓝旗,至今仍是从北京寻访元上都最便利的途径。

  独石道也称望云道,得名并非偶尔,从北京南口进入燕山山区,行进300多华里,到望云见独石,就从高低山路迈向高旷草原了。现这段路开车只需几小时,如不特别留心,独石一闪而过。在元代,从北京到独石要走20多天,沿路设有驿站,包含独石驿。许多文人墨客行走在白河谷道和蒙古高原,暮投独石驿,这块大石头标记取他们山地与高原改换的行程。

  “解鞍及亭午,稍欣烟雾收。苍然众山出,历历如雕锼。前瞻一石独,灵宫居上头。颇闻上一年夏,水激龙腾湫。”“停骖眺青林,独石当广路。峨峨龙君祠,殿屋隐朝雾。前山过微雨,暝色起高树。溪湾夕溜清,岩窦寒云聚。”两诗均名《独石》,前一首作者黄溍,后一首作者迺贤,都是记叙经独石时所见。诗中所说灵宫和龙君祠,应指独石上的修建。

  独石顶部平整,现在上有复建的独石亭。原有古修建应更多,尚存明建东岳庙石碑,立在独石周围,高166厘米,有615字,其间描绘古刹“恢宏绚丽”塑像“美轮且奂”,这些早就只存于碑铭中了,黄溍和迺贤经独石所见修建更是了无痕迹。

  不过独石邻近古道边上,仍有处重要的元代遗址尚可寻,便是望云县界碑地点的灵真观遗址。

  《元史》有丘处机传,附传于这以后只要一人,名祁志诚,可见祁的方位不一般。祁志诚(公元1219-1294年)为丘处机四传弟子,《元史》称其“居云州金阁山,道誉甚著”。灵真观即祁志诚弘道之所,他1250年到赤城后始建,初名云溪,忽必烈赐名崇真,明改为灵真。几毁几建,今存修建基址,遗址中立着一些石碑。

  祁志诚墓也在邻近,墓前有碑,为汉白玉石质,碑首碑身为一体,置于花岗岩赑屃石座上,总高440厘米。碑首呈下直上弧形状,题“玄门掌教大宗师洞明真人道行之碑”,阴刻篆书。

  碑铭45行2086字,阴刻楷书,介绍了祁志诚学道传道通过。他是阳翟(今河南禹县)人,14岁被蒙古军所掳,同被掳百余人都被屠戮,唯他逃过,后辗转到山西祁县,被大户赎出为养子,从师就学,大户还为他组织婚事。他推托说,生逢丧乱,家人离散,刀下余生,形同槁木,心如死灰,只想入山学道,抚育之恩,不死当图报答。大户款留不住,只好从其意,所以师从全真教宋先生于太原龙山,数年后从师嘱,北上至云州传道。

  云州处独石道要津,祁志诚立观弘道,宣传敬天爱民、修身戒杀,少私寡欲、安忍静养,化解浊世戾气,广受推重。《元史》记载,丞相安童向他求问修身治世之要,受其影响,为相以喧嚣忠厚为主,忽必烈得知后感叹了良久。

  碑铭载祁志诚逝世时,“远近吏民奔波会哭,从事执役者日近千人。”其《遗世诗》云:“万事从今总不干,十年洒脱隐林峦。”“腾空放手乘风去,回忆人世不再来。”

  洞明真人身遭乱离,无我度人,道行由草野及朝堂,给予那个水深火热的年代以一种文明的暖意。从古道旁这块道行碑上,能够读出那悠远的粗野与救赎。

  独石道上,蒙古人来而又去,元代衔接草原与华夏最快捷的通道,明代成了防护的要点。

  独石口南边30公里有云州水库,为1972年在龙门崖处坝拦蓄白河水而成。《畿辅通志》称,龙门崖高六十余丈,长一里许,山下为白河和独石道,是塞外控扼要冲。

  龙门崖边上立着壮丽的水库大坝,大坝上看崖不觉其高,到崖下便知其高耸。宽广的石壁也是天然“留言墙”,摩崖石刻不下20处,其间最有目共睹的是“朔方屏障”四字,字大如屋,竖排一行,刻面高25米,宽约10米,每个字的字径约4米,为阴刻双钩楷书。上款“万历十四年四月岁在丙戌夏四月之吉”,下款“巡按直隶督查御史滇榆孙愈贤题”。

  称“朔方屏障”,龙门崖可凭“颜值”,独石口要靠“实力”。万历十四年是1586年,之前百余年独石口成为边防要塞。

  作业要从蒙古人撤回草原说起。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明军攻至通州,元顺帝连夜北奔上都。次年明将常遇春克上都,设开平卫。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时为燕王的明成祖朱棣出独石口取胜而归。称帝后朱棣又几回远征,直至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在征程中逝世,棺木经独石道回来北京。

  朱棣虽率军接连取胜,但未能消除蒙古瓦剌、鞑靼等部带来的压力。朱棣逝世后,开平卫东西两翼大宁、兴和等卫所先后弃守,开平卫孤悬塞外,防卫和供应都成了问题。

  阳武侯薛禄巡边押饷时,几回在独石口一带遭到进犯,深感守开平之难和独石口的重要,屡次上疏主张移开平卫到独石口,建城护卫。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春,宣宗总算应薛禄所请,当年建成独石口城,开平卫治所自北迁来。

  薛禄行伍出身,起先叫薛六,兴旺后改六为禄。《明史》称他“有勇而好谋,谋定后战,战必胜”,将开平卫移独石口,算是他最有影响的一“谋”。这一“谋”,完全抛弃草原上具有进犯性的前沿阵地,在坝下依托燕山山脉构置防地,明朝北方军事布局由此改动。这增强了防护能力,但也使明军再难仿制太祖、成祖时对游牧民族的战绩,可称正确挑选,终属无法之举。

  关于独石口来说,此举使之由古道地标变为军事重镇,经停之驿站成了居留的城堡。城堡倚山临水,周五里九十二步,高四丈,城楼四,谯楼四,门三,东曰常胜,西名常宁,南为永安。

  独石口城刚建成,薛禄即离世,这个他努力争取来的城堡能否常胜、常宁、永安,交由这以后的人来答复了。

  杨洪《明史》有传。早年曾随成祖北征,被成祖称誉“将才也”,宣宗时在独石口一带镇守。英宗加游击将军,后充总兵官镇宣府。他勇敢善战,瓦剌等部很忌惮,也受英宗信赖,瓦剌太师也先曾给他写信并赠马,杨洪上报,英宗同意承受。景帝时封昌平伯,佩镇朔大将军印镇宣府,死赠颍国公,谥武襄。

  杨洪身历五朝,得上司宠信和对手尊重,位高权重,子杨俊,从子杨能、杨信均为将军握重兵,生极荣光,死尽哀荣。史称他“御兵严厉、士马精强,为一时边将之冠”,他掌管从独石口到潮河川增置堠台60处,于独石口建庙,重修灵真观(灵真观之名便是他请明英宗所赐)……在独石口、在赤城留下深深印迹。

  独石边上明建东岳庙石碑记载,庙是杨洪镇守时所建,碑铭称其“武德矫矫,虎姿绰绰”;独石城华夏有为其所建生祠,现赤城县博物馆犹存石碑,碑铭称“帝王之兴,天必为生鹰扬之臣有若公者,以为之辅毘”;龙门崖上有其落款刻石,至今明晰无缺;龙门崖向南30公里左右有杨家坟村,为杨洪长逝之地,亦其宗族墓地,至今存有杨洪神道碑及其母墓碣、墓表等。

  杨洪本厚葬于北京西山,因何迁到赤城,无记载。明晓东说,说法不一,有说是杨母已葬赤城,迁来相伴;有说其功业首要在赤城,长守这片土地;也有说是为了避祸。

  不知是否因不在北京,杨洪墓地没受啥影响,至今仍落寞地躲在样田乡的郊野中。无路可到墓前,在远处停下车,穿过犁地和荒地,有坟丘和石碑可寻。其间有汉白玉石碑半埋土中,额题“颍国公武襄杨神道碑”,碑铭为于谦所书,阴刻楷书,不少地方含糊难认。材料显现共2831字,叙述杨洪终身功业并称其是宋杨家将之后。关于土木堡,只说他其时镇守宣府连败敌兵,并将敌伪书送京。

  土木之变广为人知,明英宗、于谦、王振、郕王的形象仍出现在影视中,隐秘关键人物杨洪少受注重,他为何没将独石口失守上报?为何不出动军队救驾?又为何被迁葬?答案埋在杨家坟村边农膜和衰草之下,再难知晓。

  龙门崖上明代石刻多为英宗后所留,较为杰出的还有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的“三路咽喉”,横式摆放,字径75厘米。

  明中后期将独石路称北路,分上、中、下三路,龙门崖是独石道“咽喉”,独石道是宣府“咽喉”。土木之变后明廷就独石一带防务有争议,礼部尚书杨宁等主张抛弃,兵部尚书于谦和叶盛等对立。于谦着重,独石诸郊外为边境藩篱,内为京畿屏障,联络安危治乱。景帝采用于谦的主张,重建独石防地。

  独石口长城至今保存尚好。开车从独石以西上山,用不了多久就可到长城邻近。下车走不远可到长城下,墙体为片石砌成,弯曲于山中,一望苍劲悠远。

  独石口建成齐备的长城防护系统是在嘉靖年间,龙门崖上的明代刻石多为嘉靖年间及这以后守将所为。其间有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口北道右参政李仙凤留名,他曾说,宣府是京师腹心,独石是宣府咽喉,全国要害,宣府为急,宣府要害,独石领先。

  明不断增强防护,烽烟却连绵不停。人类学家巴菲尔德在《风险的边远地方》一书中说,华夏政权承受草原实力索求,予之馈礼和交易,华夏得平和,草原得开展,“因为没有满意游牧力气的要求,明朝较之那些承受索求的王朝阅历了更久的边远地方战役”,他以为这逐步削弱了明朝经济、军事力气。

  完结这一前史使命的主角是康熙。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他在独石口作诗云:“关名独石插遥天,路绕青冥绝嶂悬。翠壁千寻标九塞,黄云万叠护三边。霓旌晓度长城月,毳帐春回大漠烟。总为民生勤战伐,不辞筹划在中权。”

  诗名《过独石口》,其时康熙率军征讨噶尔丹,三月初十驻跸独石口城内,次日派户部侍郎阿尔拜祭拜独石口山川之神,五月取胜而归。第二年他再次亲征,完全打败噶尔丹。这创始了草原和华夏间的新纪元。《草原帝国》这样描述这一事情:“我国的康熙皇帝用炮声吓倒了卡尔梅克人。大炮的隆隆声标志着一个国际前史时期的完毕……文明变得比粗野更强壮。”

  《清实录》载,康熙三十五年他亲征噶尔丹归来入独石口,看到庄稼长势不错,忧虑戎马蹂躏损坏,当即组织官员沿途巡察,发觉缺点立刻处理。安靖草原后,康熙仍注重独石口军事效果,组织八旗兵驻防,但他更注重这一带经济开展和社会办理。

  雍正年间先后建立张家口、多伦诺尔、独石口三个理事同知厅,担任办理察哈尔八旗和宣府的旗民。独石口厅设于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辖区触及冀、京和内蒙古,治地点独石口城。

  独石口城明清屡次重修,迄今最终一次重修在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城内建有独石口理事同知厅署,赤城县丞官署、驿传道署、驿传笔帖式署等,这些修建今已无存。

  街边老修建很少,大都是近几十年建起的房子。行人不多,常能看到封门闭户的屋子,主人应是良久不归了。大海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任路太忠从小在这长大,他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独石口还有驻军,也很热烈,但近些年不少人家都搬走了。

  独石口曾与张家口同为联络草原与内地的首要旱码头,清末城内商贾聚集,店肆林业,人口有四万多,今非流动人口不到当年十分之一。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张家通方位日显,独石口仍是古道容貌。从独石口到赤城缺乏50公里,元代走两天,清代走两天,民国还走两天。当地人说:“前赶后赶,猫峪旧站”,说的是不管怎么赶路,总得在中心停一晚,不住猫峪村就住旧站村。康熙出征噶尔丹时住猫峪。上世纪中期才有了公路。

  交通改进缓慢是因为军事、经济、政治上效果削弱,而落后的交通又影响经济社会继续健康开展。上世纪以来独石口偏居一隅,富贵渐消,再难与张家口齐头并进。

  1913年,独石口厅改为独石县。1953年,独石口设镇。之后,阅历建公社、改乡。1994年,撤乡设镇。

  独石到独石镇政府不远。寻访时,政府院对面墙根处,有位宰羊人铺个地摊正在操作。进院打问,书记和镇领导们都到各自的分包村庄扶贫去了。赤城县曾是国家扶贫开发要点县,下村帮扶是这几年乡镇干部的日常作业。2020年头,赤城退出贫穷县序列。有史以来,独石周边人们第一次离别肯定贫穷。

  从前的富贵与沧桑,只鳞半爪落在石头上,这往昔与遗址或将助力独石口的未来。(记者王文华)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