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来文旅博览会莱芜展馆体验“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_泉城新闻_大众网
9月15日至19日,第三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首届中华传统工艺大会在济南举行。化石做成的砚台、喜庆的传统嫁衣制作、赋予了红色精神的面塑形象……文化旅游博览会莱芜展馆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穿越时空”的非遗文化、手造文化之旅。
“多福砚始创于公元1637年,曾被乾隆誉为乾清宫五方常用砚之首,因石上有化石状如蝙蝠、形似飞燕而得名。现在我们看见的这块石头,可能已存在了几亿年。”还未到多福砚的展位,就听到了多福砚博物馆馆长张瑞乾的精彩讲解,游客们围在他周围,一边认真聆听,一边不时发出惊叹声。
据张瑞乾介绍,这些石砚发掘自济南市莱芜区牛泉镇西王庄村,石面上布满了三叶虫化石。三叶虫生活于五亿年前的寒武纪,因为地质变化,大自然将它们镶嵌在了灰黄色的石板上。它们保留了生命最后瞬间的姿态,有的如飞翔的蝙蝠,有的像翻飞的春燕。这些石头跨越几亿年而来,记载着一路走来的故事。
为了让跟多人知道多福砚的传奇由来、发扬其传统制作流程与工艺,2012年6月,莱芜著名制砚专家张瑞乾先生牵头成立“莱芜多福砚文化研究中心”。随后,“多福砚制作技艺”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7月,在盛产燕子石的牛泉镇西王庄村村东旗山下,多福砚博物馆正式建成,多年来吸引了众多专家和游客前来参观交流。
嫁衣,是在汉族婚礼时,新娘穿着的传统服饰,包括红盖头、嫁衣、婚鞋等行头。莱芜东大传统服饰制作技艺,就起源于传统嫁衣制作,并由此传统技艺衍生设计出适合于耗子、成年人、老年人等不同的具有传统女红技艺元素的国风原创服饰。
“嫁衣一般为红底缎绣金纹,宽袖窄腰,下着宽筒长裤,后来逐渐也分为多种形式,如小褂加及踝长裙。”莱芜东大传统服饰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孟玲介绍,随时代的变迁,嫁衣的设计元素也更为丰富,而传统服饰制作技艺的元素也由嫁衣向各种服饰上传递。
孟玲在家族传承的基础上,前往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继续深造。她学习时装设计,以及日本立体剪裁,法式刺绣等技艺,进行了更适合现代人穿着习惯的改良。她设计的传统服饰与现代设计元素相结合的高级定制成衣,深受海内外消费者青睐。
目前,莱芜东大传统服饰制作技艺将现代与古典结合,以嫁衣、吉服、中国风原创设计时装继续扩展了传统服饰的涵盖范围,在服饰上传递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同时,也传递着山东当地以及中国传统民族文化。
“为了能聚焦非遗优势资源,慢慢地增加挖掘保护力度,增强开发利用能力,我们正在计划为传统工艺产品打造线上直播平台,帮他们推广至全国乃至世界。”济南市莱芜区文旅局党组书记曹琳琳对记者说,下一步莱芜区将进一步打响莱芜非遗品牌,助力城市形象塑造。通过推动非遗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下来、“传”下去、“走”出去。
【山东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8/106597009】
济南是闻名中外的泉城,是国家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近年来,济南市紧紧围绕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目标,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为统领,全方面推进“十大之城”建设,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品质之城、文化之城、幸福[详细]
9月15日,在第三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首届中华传统工艺大会上,电视剧《三泉溪暖》在济南市章丘展区举办了剧组见面会。[详细]